贡缎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贡缎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今日嗅评91卖身百度之后360和豌豆荚有些坐不住了

发布时间:2020-07-21 10:22:11 阅读: 来源:贡缎厂家

百度收91无线,刺激360雷电搜索一举上线

李瀛寰 投稿: 百度和360这场手机端搜索战争已经打响,虽然不如去年3B大战之激烈和直接硬碰硬,但这是一场更见布局、同时也更为漫长的战争

xiaoxiaoma:我是来泼冷水的。觉得这个功能上有点累赘。文章中的三点区别就我个人感觉来说完全没多大用,顶多一个整合。

一、先说一键下载,游戏攻略,一键下载基本是个应用都提供这个,只是有些是分发商店,有些是广告推广。游戏攻略,现在手机上的热门游戏类别以休闲类、操作类的游戏为主,我不知道这需要什么攻略?相信大多数是进社区找破解多过于找攻略。再者说,一款手机游戏会有多大的玩家凝聚力构成一个和谐社区,也值得讨论。我不玩手机网游,所以对于手机网游类可能是有这个需求,但我不觉得他会花更多时间在论坛里,而不是游戏中。

二、和PC端打通。数字还真的好意思说这个特点,难道现在主要的应用分发商店在PC端都没有打通?当然你只是针对自家的助手来说,不过这样自爆缺点的勇气值得表扬。

三、增加电子书、和音乐下载。这个我就更加的无语了。相信大家手机里面都有这些应用,比如我听歌用天天动听,人家是带着下载的,我不看小说,但是看杂志,所以有VIVA,这些都是应用软件自带内容下载的,我没有多大必要在去用你的雷电去搜了吧。有些人会说,自带的资源不丰富,有很多都搜不到,的确这是个很明显的问题,但是雷电搜索能够提供多少资源这也是个问题,大家用百度多一些明显就是因为百度内容更多。

最后,我相信大家是希望出一个资源更丰富的应用商店,而不是多了一个功能高度累赘的APP,如果这个雷电搜索仅仅是为了和百度抢占所谓的应用分发接口,那我觉得我可以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搜到我想要的应用,我干嘛要用一个新的,功能同样的。所以还是之前那句话,我们看重的是资源的丰富度。

来认识下微软这位大权在握者

The Verge:微软与诺基亚之所以能就移动平台合作达成协议,梅尔森发挥了重要作用。得益于这一合作协议,诺基亚成为了微软在移动领域最亲密的合作伙伴…

下雨不愁:当年在MS的时候跟这个人坐一起吃过饭,思维很敏捷,人很奔放,说这个feature是个shit,那个是another shit,后来他迅速裁掉了整个中国的windows phone开发部(包括我)。期间也确实观察到他在人多的情况下比较紧张,展现不佳的情况,但平时沟通的时候非常彪悍,估计跟中国合伙人里面的孟晓俊一样,有点stage fright。

虽然被裁了,至今还略有起伏,不可否认此人管理能力、领导能力都很有一套,单个产品/产品线上看好能继续做出亮点。

但在Balmer带领下的微软,能否翻身,生态系统怎么壮大,依然是前景惨淡。Balmer能够在2年内下台,才是MS真正的曙光。

地方网站投融资的四大问题

周宁:成长速度、政策风险、模式复制和业务规模问题,投资人的疑虑风险,担心收购价格。但对地方网站而言,“是否真的需要融资,是否需要速度”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metro:地方网站或者论坛更多的带有本地属性,一般只有气质相同的才容易模式复制,其次这些地方论坛变数很大,品质好坏差异很大,真正适合投资的只有那些公司化运营的、有相关资质的。但是这样的优质小网站并不一定需要卖身。 网站和论坛不是一回事,地方网站更适合模式复制,论坛则管理复杂,监管很高最起码要和谐的。

搜狗王小川:百度买91,是为了往无线搜索这大坑里装“二级火箭”

王小川 投稿: 无线搜索是一个大坑,产品形态和商业变现的能力都还在早期。百度等不来无线搜索的成熟,而在PC搜索上又被搜狗和360撕咬,需要收购手机助手类产品来为无线搜索布局和铺路

dimon2011:对于百度来说只要能在PC端保持绝对搜索市场份额就很成功了,再去抢夺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论价值与论意义已经不大,就像阿里达到电商老大之后就专注做一件事——开源,做传统电商以外的业务,那些“虽然暂时不能盈利但又能牢牢控制未来入口的东西”,百度收购91在战略意义在于保证传统业务基础继而开源移动端业务。之所以很多人会惊讶不值,是因为和腾讯微信、阿里控制的新浪微博对比来说,91无线没有这么多的用户流黏着度。百度收购91后这几天股价涨了16块,市值涨了56亿美金,相当于买3个91了,怎么不值?不要再讨论值不值的问题了,战略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首先百度不会局限于91无线的APP开发及商店平台上这一点,在未来肯定会借助91无线将来布局生活服务、商务等较为全面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与微信、微博的移动正面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lgmachine:限于移动终端屏幕大小和目前网友在PC端搜索习惯的限制,当前的移动搜索没有一个靠谱的模式,所以有志于那移动互联网门票的同学们瞄准了应用分发市场,个人认为有如下原因:

1、这个是当前在移动终端上唯一具备搜索属性或者需要搜索功能的软件模式;

2、应用分发软件具备当前PC端搜索的广告竞价排名功能,可以从PC端移植;

3、它旗下聚集了一些人,开发者和用户,有人的地方就有流量,就有对用户使用习惯的引导能力。

但是:

1、应用分发软件目前只是以一个APP的方式出现,用户搜索到了APP,然后下载完成,甚至可以点击下载后能够自动安装,用户大部分习惯只是搜到想要的APP后就完成了这个软件的使用了。客户在软件上驻留时间非常有限;

2、对应用分发软件真正熟悉的是那些软件开发人员或者APP运营人员,活跃度高的用户太具有专业性。

3、上面的两条,我觉得:手机助手不具备PC端浏览器的功能,或者相差太远。

暗流涌动下,智能医疗是否已经临近引爆点?

way2free 投稿: 智能医疗核心的问题是:从传统的医院线下模式过渡到以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线上模式,终端、平台、医患双方太多的东西需要改变。那穿戴类终端的崛起可以充当引爆点吗?

way2free:越是知名医疗机构,越不愿意触网,因为稀缺资源要吊起来卖才有价值,有那么多托关系找过来,院长主任医生就拥有了一大堆的关系资源,互联网是规则透明的地方,这让关系少了,所以一定不愿意。

所以,在实际去找他们合作时难上加难,不是钱可以解决的,关系比钱更有用。

hxer:不太同意作者的观点:“穿戴类终端只是基础,一个创新的运营平台才是智能医疗爆发的关键”。穿戴类的终端是关键。

关键点:获取体外数据密度

目前市场上与健康相关的可穿戴式传感器主要有两大类:

一个是体外数据采集,主要通过带G-sensor的三维运动传感器或GPS获取运动状况、运动距离和运动量,来帮助用户进行运动和睡眠的管理,同时在帮助用户引入社交平台概念让用户之间进行数据衡量和对比来推动用户持续产生行为改变用户的健康状况,并且在后端服务领域引入专业的运动和睡眠实验室的数据分析模型来对个体的运动和睡眠的改进提供收费建议。在这个领域国外Fitbit,Jawbone,Nike是这个领域的领头羊。

这类设备面临的问题只能满足用户自我量化的需求,并激发用户通过锻炼等预防行为来改善身体状况,但无法发现健康异常状况并做出风险预警。

第二是通过体征数据(如心率、脉率、呼吸频率、体温、热消耗量、血压、血糖和血氧、激素和BMI指数,体脂含量)监测来帮助用户来管理重要的生理活动。现阶段可以利用的体征数据传感器包括:1、体温传感器;2、热通量传感器,用来监测热量消耗能力,可以用于血糖辅助计算和新陈代谢能力推算;3、体重计量传感器,用于计算BMI指数;4、脉搏波传感器,推算血压,脉率等数据;5、生物电传感器,可用于心电、脑电数据采集,也可用来推算脂肪含量等;6、光学传感器,推算血氧含量,血流速;

这些数值交叉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来分析用户现在体质状况,主要健康的风险评估,并结合数据可以给出几项关键生理活动:睡眠、饮食、运动和服药的个性化改善建议,让用户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身体健康状况。

但是在这个领域还没有大的公司,原因有几个:

1、 体征数据较难采集,血压和血糖现阶段多是用有创或有感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虽然无创式采集有理论基础,但是只能用间接式的推算方式得出近似模拟数值,并且设备成本高。

2、 用户检测的时间随机和随意性带来的数据噪点,用户自发检测的最大问题是无法排斥意外因素带来的数据干扰,比如:运动、情绪、服药、睡眠状况甚至天气异常变化带来的影响。这些数据远不能反应用户体征真实情况,会形成数据噪点。

3、 设备检测精度的问题,家用设备的检测精度无法与医用级设备达到同样的精度,数据量大同时检测精度不够,医生不愿意投入精力分析,是数据价值降低。

4、 缺乏处置服务和手段,数据虽然显示了每个单个个体的体征情况,但是缺乏对应的个性化处置方案,也降低了数据价值。

5、 缺乏体征数据的动态评估机制,无法有效提前发现异常。

6、 缺乏权威专业机构的分析判断,无法督促用户在没有体征感受前很难重视数据并持续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规律来预防。

7、 设备的采集频率和功耗、数据传输、数据分析能力的矛盾,数据采集密度越高,分析价值越高,但是功耗和数据冗余大大增加,数据采集密度低又降低了异常状况的敏感度。

上面的问题其实是大量准备进入这个行业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经验没有覆盖到的地方。其实在这一波浪潮之前,远程体征检测设备已经经过一轮兴起和衰落,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换上可穿戴式设备的新概念,同样要面临去解决这些问题。

编程入门书籍

ssm视频教程

python编程入门

java入门项目实战